1.定義:紅火蟻(學名:SoIenopsis invicta Buren)的拉丁名意指“無毒的”螞蟻,難以防治而得名。其通用名,火蟻,則指被其蜇傷后會發現火灼感。紅火蟻分布廣泛,為極具破壞力入侵生物之一。紅火蟻是種重大檢疫性害蟲,原分布于南美洲,經傳播擴散,現分布十余個國家和地區并造成嚴重危害。我國南方地區多省份有發生,云南十余地市有分布。
1.2取食農作物的種子、幼芽、果實和根系,危害農業生產。
1.3捕食其他生物,破壞環境生態平衡。
1.4破壞供電、電信、堤壩等公共設施,造成電器或設施故障。
1.5受到干擾時會攻擊“人”、“畜”,嚴重威脅人畜安全。
1.6危害特征:紅火蟻以刺針叮螫人體。人體被其叮螫后會有火灼傷般疼痛感,會出現水泡,8—24小時后被叮螫處成膿包、潰爛,對于敏感體質的人體,被紅火蟻叮咬后能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生命危險。
2.識別
2.1形態特征:紅火蟻外形象變態螞蟻,具有多種形態,成熟蟻巢中有蟻后、雄蟻、兵蟻和工蟻,還有具翅的雌、雄繁殖蟻,工蟻體長3—6毫米,體呈棕紅色至棕褐色;兵蟻體長6—7毫米。
2.2蟻巢特征:蟻巢筑于荒地、雜草叢、田埂、堤壩、道路綠化帶、垃圾堆和園藝場等場所,成熟蟻巢外觀呈以土壤堆成的高10—40厘米,直徑30—50厘米的沙堆狀隆起小丘(稱蟻丘),大者有直徑和高度超過1米的蟻丘,但初期蟻巢不明顯。
2.3攻擊特征:蟻巢在受到干擾時,紅火蟻會迅速沖出蟻巢,群體攻擊“入侵者”。
3.傳播擴散途徑
3.1自然擴散:爬行、飛行或隨水流擴散;
3.2人為擴散:隨帶土壤的花卉、苗木、盆景、草皮、介質等調運傳播,還可隨土壤、垃圾、余泥、堆肥、農耕機具設備、包裝物、貨柜和運輸工具等傳播。
4.發生規律
每年5—10月 為紅火蟻發生為害高峰期,長發生在農田、荒地、綠化帶、路邊、河邊、果園、公園、堤壩、塘邊。
5.科學防治
需專業的蟲害防治公司以科學的方法降低發生區,紅火蟻種群密度,撲滅新傳入、小范圍的疫情點,不發生惡性傷害人畜事件,不出現惡性擴散蔓延。